这种爱物之心,不是为了功利的目的,而是出于生命的需要,是不可易的所以然之理,也是不容已的所当然之理,也就是存在和价值的统一。
但这只是朱子哲学的一个方面,而不是朱子哲学的全部。天地是不会坏的,只有人才能使天地崩坏。
无间者,万物和它的本原之间没有任何间隔和界限。朱子的理,有似于超时空的理念,但又不是实在论,因为理并不是人心之外的独立的存在。但是,他又用不离、不杂将两者结合起来,试图解决先后关系问题。但是,朱子并不主张先有我的观念或自我意识而后有我的存在,朱子认为,我的观念与我的存在是同时的。这个比喻,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朱子关于一个世界的理论。
而理作为普遍原则,本身并无这种能力。[25]《河南程氏遗书》卷十五。(40)孔子此处系对于爻象命名为刚柔的解释,与近人有关爻象起源的解释角度不同,参见朱伯崑主编:《易学基础教程》,北京:九州出版社,2000年,第23页。
汉以后的经解均将两爻统称阳爻阴爻,但阴阳爻的提法不见于卦辞和《彖传》,在《彖传》中,后世所谓阴爻阳爻统统以刚柔称之,《讼·彖》曰:《讼》‘有孚窒惕,中吉,刚来而得中也。是故柔而不玦,然后文而能朕也。经此变与常的划分,《易》之简易的特征也就不言而喻了。《彖》和《象》传以中解《易》,正是儒家尚中思想在《易传》中的体现。
是故《键》之‘炕龙,《壮》之‘触蕃,《句》之‘离角,《鼎》之‘折足,《丰》之‘虚盈,五繇者,刚之失也,僮而不能静者也。当然,绝不能将《刚柔》仅仅视作是象数概念,《系辞》对刚柔思想的宇宙观的意义作了深入的阐发。
(33)徐复观:《中国人性论史(先秦篇)》,第497页。既化而柔,则夜而阴矣。不仅《彖传》和《小象》中刚柔概念众多而罕见阴阳的踪迹,即使在比《彖传》和《小象》晚出并被认为是《易传》阴阳思想的主要来源的《系辞》中,刚柔概念出现的频次也远高于阴阳,其中刚字出现了11次,柔字出现了13次,刚柔连用出现9次,而阳字出现9次,阴字出现9次,阴阳连用仅出现3次,无论是单用或者连用的频率,刚柔都明显高于阴阳。(11)转引自李光地:《周易折中》,北京。
《益·彖》损上益下,民说无疆。由此可见,刚柔概念的出现应该是《易经》诠释理性化的开端,它为《易传》解经奠定了第一块思想基石。《易经》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古老的经典之一,其起源在战国时期已经被追溯到羲皇之世。,《家人·彖》曰:父父,子子,兄兄,弟弟,夫夫,妇妇,而家道正。
……六柔无刚,此地之义也。《彖》和《小象》提出的刚柔爻位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: 1.刚柔当位说。
《周易·系辞上》又说: 圣人设卦观象,系辞焉而明吉凶,刚柔相推而生变化。而《大有》卦象为上离下乾,五刚一柔,六五柔爻反居刚位为不当位,但六五爻辞却说厥孚交如,威如,吉,何以不当位反吉?彖辞的解释是《大有》,柔得尊位大中,而上下应之,指六五与九二相应。
(43)廖名春:《帛书〈周易〉论集》,第388页。《易经》的流变是爻象周流六虚的过程,六虚,邵雍曰:六位也,虚以待变动之事也。上面引用的八卦成列,象在其中矣以及是故刚柔相摩,八卦相荡两段话的行文方式值得注意,在前一段话中,刚柔者,立本者也之前的部分讲的是筮法,后面却转向描述天地日月之道。一、《彖》与《象》传中的刚柔概念:《易经》理性化诠释的开端 后儒探讨《易传》的宇宙观,向来重视其阴阳思想,《系辞》中一阴一阳之谓道已经成为《易传》宇宙观的经典表达,但在《十翼》中,从总体上看,刚柔概念似乎比阴阳概念受到了更多的关注。(35)徐先生所以要将乾,阳物也……等一段从孔子的话中移出,是为了保证其后面的结论(子曰是门人记录的孔子的话)不受影响,这又与他对于孔子易学思想的解读有关。他感到它们具有超出吉凶悔吝之外的含义,甚至吉凶悔吝本身也得通过这种更深一层的义理才能得以说明。
夫《易》,刚者使知惧,柔者使知刚。当刚柔概念用来分析爻性和爻位时,它们主要是指两爻而言,但是,刚柔在《彖》辞中不仅指爻象,也指卦象。
比如《节》卦之九二与九五皆处中位,但九二爻辞却说不出门庭,凶,失时极也,以失时为凶的缘由。那么,《大易》唯变所适的动力源自何处?《周易·系辞下》的回答是: 八卦成列,象在其中矣。
帛书《要》篇还引用孔子的话说: 又(有)地道焉,不可以水、火、金、土、木尽称也,故律之柔刚。(39)廖名春:《帛书〈周易〉论集》,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8年,第381页。
然而,刚柔者,立本者也仅仅是在阐发《易经》文本的象数意义吗?请看《周易·系辞上》如下一段: 是故刚柔相摩,八卦相荡,鼓之以雷霆,润之以风雨。(23)如此,则精义入神之屈,是为了利用安身之信。克,《尔雅·释诂》:胜也。通观《十翼》,没有任何其他概念——包括阴阳——曾被提到这样的高度。
其中和而不流、中立而不倚的教诲,同样指向刚者使知惧,柔者使知刚的教育理念。这一转变应该发生在孔子晚而喜《易》时期,是孔子晚年的重要思想成果。
对于刚柔概念与《易传》思想及其与孔子关系的分析,不但使我们得以从思想史的角度理解了从《易经》到《易传》的转变过程,而且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孔子在这一进程发挥的作用,把握孔子晚而喜《易》后所发生的思想变化。《商书》曰:‘沉渐刚克,高明柔克。
⑨高亨:《周易大传今注》,济南:齐鲁书社,1998年,第27-28页。据高亨先生统计,《彖》、《象》言刚柔当位者23条,不当位者24条,共计47条,可见对于当位问题之重视。
⑤高亨:《周易古经今注》,北京:清华大学出版社,2010年,第16页。(36)在这种观念下,他将上面一段子曰有关阴阳和刚柔的字样统统排除(37)。帛书《衷》又有如下三段子曰: 子曰:万物之义,不刚则不能僮,不僮则无功,恒僮而弗中则[亡,此刚]之失也。僮阳者亡,故火不吉也。
这样一来,《易传》中六爻位同时具有了两种爻位次序,一种是以十进制为基础的六个自然位次,它表象事物所处的空间和时间。③李镜池认为《易传》中的刚柔乃是受阴阳家影响而来,而徐复观则认为刚柔早于阴阳,小野泽精一等著《气的思想》也认为《易传》中的刚柔要早于阴阳概念。
此一表达方式肇始于《彖传》,而为《象传》、《系辞》、《说卦》、《序卦》发扬,用以阐发整体易理。子曰:‘枨也欲,焉得刚?表现了孔子对刚的高度重视。
实际上,孔子对于刚柔的重视,在《论语》和《中庸》中同样有所表现,《论语·公冶长》有如下对话:子曰:‘吾未见刚者。爻象本来是天生神物,圣人则之。